城市观察者江柳:她用四十年“写”出多彩广州《荔湾·身边人身边事
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663

  江柳喜欢在这种明媚的日子,倚一扇临街的窗,或寻一处幽静的小院,在画本描绘广州街头巷尾的风光。她的画作并不苛求精巧,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却总能勾勒出老城区烟火气。

  经年累月的创作,让她成为了本土崭露头角的人文旅游手绘作家。但在追光灯外,她一直是个低调的观察者。她在旁人鲜少留意的角落,默默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慢慢地画出脚下的寸寸土地,画出历史的尘封故事。

  作为一名旅游手绘作家,江柳出了名的“慢”。她喜欢慢慢地观察一座城市,所创作的作品,无一不是旅行体验、生活感悟和在地文化的迭加。

  初见广州,她内心充斥着陌生和抵触。“天气又湿又热,普通话还不普及,交流都有困难。”随着时间流逝,这份陌生感逐渐被好奇心取代。空闲时刻,她喜欢跟朋友徜徉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广府建筑和西关美食,就这样一点点从她的眼里走进了心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广州勇立时代潮头,吸纳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如是背景下,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到广州投资兴建白天鹅宾馆,国内第一家五星级大酒店落地沙面。作为白天鹅宾馆招收的首批大学生之一,江柳得以在这里接触大量新鲜事物,并透过这扇窗户,见证着广州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家从一开始来故乡水拍照打卡,到成为喝早茶的常客,到专程入住体验美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捷,对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包容。”江柳回忆道,作为广州两千万居民之一,她有幸目睹城市的华丽蜕变,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份特殊的经历,让她对广州的感情愈发深厚。

  2005年,江柳暂别职场,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进修。远离喧嚣后,她得以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并重新拾回儿时的绘画爱好。

  一开始,绘画对江柳而言是生活中的消遣,对于个中技巧,她“不求甚解”,仅仅凭借对生活的阅读理解,将日常见闻进行艺术上的升华。也正因如此,她笔下的小画虽不甚精致,却带着质朴的生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江柳在图书馆翻阅到一本国外城市旅游绘本,备受启发的她,自此开启了旅行手绘创作。她“写”城市,并不满足于堆砌走马观花式的“大杂烩”,而是希望在画作中融入自己的观察。因此闲暇时,她会用脚步丈量城市,收集街头巷尾的见闻。古朴的建筑、醇厚的咖啡、热闹的集市和迷人的海岸,经她的画笔勾勒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淡彩手绘。

  当江柳以手绘作家的视角重新审视广州,这座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在她眼中有了崭新的模样。

  “以前在恩宁路闲逛,到处都是五金店和杂货店,现在经过政府的系统规划打造,整个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活力和文化艺术气息。”城市更新催生的变化让江柳由衷感叹。但与此同时,她发现一些传统文化正悄然消失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于是,江柳萌生了用手绘记录广州的想法。为了找回广州的原本味道,她一次次到西关和沙面采风,在书籍资料里上下求索,从每个细节中勾勒出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岭南风情,最终形成200多幅手绘及6万多文字。

  “虽然这组创作只用了五年,但浓缩了我对广州三十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江柳说,这些手绘并非对广州街头巷尾的生硬刻画,每一幅小画背后,都有她尝试传递的文化故事——

  江柳为这组作品命名《本来广州》,寓意广州的文化源头及根本特色。书籍一经面世,就引发无数人共鸣。

  绘画成为了江柳探索文化传承的路径。她将对广州的无限热爱转化为一幅幅手绘,先后刊发《左脚沙面,右脚西关》《遇见西关》《荔湾美食地图》等书籍,每件作品都是她真诚的自我表达。透过她的画作,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广州的人文之美。

  如今,“慢慢的”江柳依然在“慢慢地”创作。她有个小小的目标,就是希望能把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都“写”进她的画本里,让更多人认识这里、爱上这里。




上一篇:Z是什么车;z跑车是什么牌子   下一篇:年度最期待大片来袭!别错过这出顶级视听盛宴|哈评大赏No11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