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行业的薪酬“天花板”,卖方分析师和研究所所长常常是人才流动的“热门人选”,今年尤其如此。
初步统计,自2024年12月至今,不过3个多月,业内已经传出了至少十名以上副所长以上级的王牌分析师离岗他投的消息。
在本轮跳槽中,中信建投研究所的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是最新宣布的一位,也是各方面信息都格外确定的一位。
陈果在去年开始的“抄底行情”中格外引人瞩目,此前他是所谓业内知名的两位陈姓策略分析师(“二陈”)中的一位。
但在经历了去年的成功“预言”牛市到来,并坚定倡议A股“信心重估牛”的概念后,娃娃脸的陈果关注度大为增加。
在后者(中信建投)这样的顶级券商平台上,他的职务也不低,为董事总经理(MD)、研委会副主任、首席策略官。
如果真的前往目前名不见经传的东方财富研究所,出任的也是副所长的话,在个人事业生涯上,感觉不仅没有进步,甚至有“屈就”之感。
不过,陈果的离职获得了“老东家”的祝福。对于陈果即将跳槽的消息,中信建投发出的回复称:“衷心感谢陈果先生在任职期间为公司策略研究领域作出的专业贡献,其信心重估牛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客户与市场的认可。”
一口“粤普”、发型总是斜冲向天的洪灏,曾长期在海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工作,更给人“国际范”的感觉。
他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曾在摩根士丹利亚太、中金公司、花旗集团、交银国际等机构工作过,最近一份工作是私募机构思睿集团的合伙人兼首席经济学家。
但业界相信,加盟华福国际可能更多的是考虑洪灏的身份,洪灏未来更可能在华福的卖方研究业务发挥重要作用。
华福证券是一家注册地为福州、并由兴业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近年发展势头很猛。引入洪灏或将是这家公司“重建”卖方研究团队的一个大手笔。
洪灏的身份和个人观点相当鲜明,他在社交平台上拥有大量的粉丝,是百万级粉丝的博主,同时,他也被业界认为特别“敢言”的宏观分析师。
2022年,他在种种原因之下,离开工作约10年的交银国际,加入私募集团思睿集团出任首席经济学家。
当年,一度传言他加盟思睿集团后会亲自操盘对冲基金,不过事后看,洪灏更加像是一个换了身份的“民间宏观分析师”。
如果,洪灏顺利确实回归华福证券系统的话,他会有一个更官方的身份来发表个人的研究观点,而华福也将迎来一位很有人气的资深分析师。
此前他已经在国泰君安任职了12年的研究所长,更早前是业内顶尖的申万研究所的长期的业务副所长,瑞银证券的研究所长。
业内盛传,黄燕铭即将在沪上的另一家本土券商研究团队任职负责人,双方接触已久,有关券商此前已经把原来的研究所长提拔任职其他业务。
一方面,年龄作为一条硬杠杠一直摆在那里。另一方面,毕竟作为他这样的卖方研究大咖,“走”或“不走”都会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
其一是黄燕铭长期服务的券商,在今年初完成了与沪上另一家顶级券商的合并,未来可能即将进入部门级业务的整合过程。
两大券商内很多业务线都是人才济济,包括研究和财富条线,这给了团队内人才重新整合布局的时间窗口。
另一个是细节是,早至2024年3月,黄燕铭已经从研究所所长的身份上卸任。当时的说法是聘任黄燕铭为金融学院院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主任,财富管理委员会委员、首席策略官,任期三年,免去其研究所所长职务。
但恰如前文所说,黄燕铭是中国第一代行业分析师,在业内资历极为深厚,他如果更换门庭,必然会令邀请方研究业务的行业影响力和关注度大增。
2010年10月,黄燕铭加盟瑞银证券,但仅短暂停留了不足两年时间。2012年8月,黄燕铭加盟国泰君安至今。
除去前文提及的几位大咖,过去两年内,卖方研究行业就不断出现了知名研究所长和分析师跳槽的案例。
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郑震湘,他于2024年12月重回国盛证券担任联席所长一职,此前他在方正证券担任研究所联席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
几乎同期,业内着名非银分析师孙婷,去年12月加盟东吴证券研究所,担任首席战略官、规划创新部联席总经理。她此前是海通证券的董事总经理、金融行业研究负责人,而且是新财富白金分析师,
还有一位是刘文正,他于2024年12月从民生证券跳槽至华西证券,并担任执行副所长,他此前是社服零售行业的首席分析师。
其四是机械行业分析师张恒晅,他此前任职于海通证券,今年2月加盟西部证券研究所担任业务所长助理。
其五是民生证券宏观经济首席赵宏鹤在去年末加盟国金证券,前同事李阳(建筑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也一同跳槽至“新东家”。
其八是孙彬彬,他曾任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副所长,他于今年2月加盟财通证券担任研究所业务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其九是宋雪涛,他曾任天风证券原宏观首席分析师,今年3月入职国金证券,并出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首先,去年以来的公募基金研究佣金费率的“大幅下降”,改变了整个市场的人才和资金容量,也导致了许多研究机构的定位发生变化,这推动了研究干才大加速流动。
其三,在行业需求相对紧缩的环境下,人才出现了各种有逻辑的流动,比如,不少创业团队开始收缩,核心人才回归大平台,或是曾经熟悉的团队重新聚齐“抱团取暖”等等。
其四,卖方研究常见的职业发展路径,带来的年轻人的职务跃升需求。一批新出名的知名分析师,在新的业务平台上寻求职务和薪酬的“兑现”,也推动了人才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