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乡村的田埂上,年轻的身影俯下身查看作物长势;老旧社区的楼道里,90 后网格员敲门记录居民诉求;偏远山区的课堂中,选调生教师正用多媒体设备讲授新知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越来越多青年干部主动选择扎根基层,将人生坐标锚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基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既是检验初心的 试金石,更是锻造本领的 大熔炉,新时代青年干部当以 向下扎根 的姿态,书写 向上生长 的青春答卷。
基层工作直接连着民生冷暖,最能考验干部是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城市里的同龄人在写字楼享受空调时,驻村书记可能正踩着泥泞走访脱贫户;当朋友圈晒着精致下午茶时,社区干部或许在凌晨三点处理突发汛情。这种 反差 背后,是青年干部对 为人民服务 宗旨的生动诠释。
云南 85 后 女干部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北师大硕士黄文秀的事迹之所以感动中国,正是因为她在基层实践中真正读懂了 初心 二字的分量。基层工作没有 快捷键,只有带着感情走进百姓家,坐在炕头听真话、蹲在田间问需求,才能把政策落到群众心坎上。浙江 90 后 选调生陈重良驻村时发明 民情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三年行走 3 万公里,手绘 127 张民情图,成为群众口中的 活户籍。这些实践证明,青年干部只有把根扎进群众中,才能让初心在泥土里开出芬芳。
基层治理是门 大学问,千头万绪的工作恰似 立体教科书。面对征地拆迁的利益博弈、邻里纠纷的情感纠葛、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青年干部唯有在 热锅上蚂蚁 的考验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真正练就 宽肩膀 硬脊梁 。
贵州遵义的选调生李桂波初到村里时,被群众质疑 娃娃干部懂什么。他没有辩解,而是跟着老支书学调解技巧,在田间地头向老农请教种植技术,用半年时间跑遍全村 132 户人家,最终带领村民发展猕猴桃产业,人均年收入翻两番。这样的成长轨迹印证了 基层蹲苗 的重要性 —— 当学会用方言与群众交流,用 土办法 解决新问题,用市场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年轻干部就完成了从 纸上谈兵 到 脚下有泥 的蜕变。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央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占比超过 60%,这正是基层作为干部培养 摇篮 的生动注脚。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基层治理到科技创新,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当越来越多 80 后90 后 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升华,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愿更多青年干部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让青春根须深扎基层泥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发展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