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乡镇干部“低学历”被嘲体制内的隐形门槛:高不成来低不就
时间:2023-04-02  浏览次数:663

  同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干部公示名单中,一名金姓干部,却因为“学历太低”备受嘲讽,体制大门前的“隐形的门槛”,牵绊住了许多毕业生的脚步。

  在自治县的干部公示信息中,有一位姓金的90后公务员,吸引了不少考生的注意——现任荣丁镇副镇长,拟进一步使用。

  “拟进一步使用”,在体制内来说,算不上提拔,这名公务员的级别仍是副科级,但岗位会有些变动,譬如副局长或者乡镇副书记一类。

  虽然是90后干部,但因为是91年生人,今年也要有32周岁了,这在副科级干部中,也不算年轻,但却仍备受质疑。

  原因在于,这位即将履新的公务员,学历实在太低了,“在职大专”的学历过于刺眼,让许多本科大学毕业,考公失败过的学生倍感不公。

  但无论是高中学历还是中专学历,放在当下都是教育的边缘化。他的学历,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学历要求,最低也是大专,本科学历不再是香饽饽,硕士学历考公竞争同样激烈的当下,在职大专学历的公务员,却在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晋升有望。

  同样是体制内,学历太高要被质疑——浪费学历,搞科研多好;学历太低要被嘲笑——在职大专也能当干部?能力遭受质疑。

  体制内似乎有一道“隐形的门槛”,让很多学生踌躇不前,到底什么样的学历,才能名正言顺地承担公务员的岗位职责,既不会被质疑浪费学历,又不至于被嘲笑呢?

  所谓体制内的隐形门槛,不过是外界的评价,实际上,学历从来就没有浪费一说。无论是清华博士,还是在职大专,都有资格也有能力,成为体制内的优秀干部。

  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李佳林,高学历的背后自有其他人羡慕不来的高起点,李佳林在公务员道路上的第一站,是经济区综合局的副局长。

  10年间轮岗多次,才有了35岁就做到厅级干部的李佳林,高学历是体制内的助跳板,起点更高,自然不会被白白地埋没。

  高起点不意味着缺乏历练,在作为领导干部的道路上,李佳林一路的成长和收获,帮助他成为体制内所需要的高学历人才,他也尽其所能地发挥所学,为推动社会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但那位90后金副县长不同,笔者查阅了解到,荣丁镇是只有7个小村庄和1个社区的小乡镇,人口不多,教育水平较低。

  对于这种情况的县、乡地区,不能把发展全部依托于外来的高学历人才,体制内的基层工作,比起高学历,干部的执行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实用。

  外来毕业生的高学历,反而不利于其融入基层,甚至会“水土不服”。相比之下,当下的乡镇干部,多数是本县人或者是本市人,能愿意留在条件和环境都更艰苦的乡镇,做基层工作,已经是值得肯定的选择了。

  在这种偏远乡镇,就算难得培养出一两个高学历人才,多半也是好不容易走出去,毕业之后更不愿意再回来了。

  这位金副县长,虽然第一学历不高,但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顾提升学历,也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无论是乡镇的低学历干部,还是晋升一路绿灯的清华博士,能在体制内稳定发展,并且实现晋升的,都是对体制内的建设有所助益的人才。

  人才无论高低贵贱,体制内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投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权衡利弊,协同发展。#考公#




上一篇:《只狼》BossRushMod:可让你跳过剧情无限挑战Boss   下一篇:【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江苏扬州:“1+5+N”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模式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