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线年被牛津词典评为了年度词后,在这些年的一些舆情事件中,要求网友“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声音也逐渐流行起来。什么叫“让子弹飞一会”?即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从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毕竟很多真相的呈现是一个过程。但在最近的一起新闻里,一位网友的评论突然让我有了振聋发聩之感。
在几天前的世界读书日,大V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一篇《恳请相关方面不要拆除金庸图书馆》文章引发热议,在某种程度的舆论倒逼下,第二天,嘉兴政府明确表示金庸图书馆不拆了。就在这则新闻之下,一位网友评论道,“如果没有网友的呼吁呢?”这则反问背后是一种忧虑,在拷问正常的反馈机制之外,这种忧虑也不再将公众当作被情绪牵着走的木偶,而是极大地肯定了公众的朴素正义和朴素情感的价值。
在2022年,有两件或许值得铭记的大事,一是“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二是“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这两件事情的共性之一,就是由公众的朴素正义和朴素情感所汇集起来的倒逼舆论,在推动这两件事上升为社会议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站在今天回首,则不敢想如果大家都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两件事情会如何发展。但多半,那条铁链可能到现在也没被打破,光明也不会那么早照进那个初夏的长夜。
这样联系起来看,“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建议和“如果没有网友的呼吁呢”的忧虑,是社会对于公众舆论看法的一体两面。但明显,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儿”都是各大媒体、各路大V所呼吁的正确做法。但笔者认为,呼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做法,可能导致公众陷入冷漠,而对苦难、不公缺乏敏感,“让子弹飞一会儿嘛”“再等等看嘛”……在信息时代,这却容易导致遗忘,异变为“让善良飞一会儿”;其次,这种说辞在某种程度上将公众的情绪视为“反转新闻”“虚假新闻”产生的主因,而忽略了平台与媒体的责任。
不久前就一个社会事件与一位同学聊天,在最后他希望以一句“让子弹飞一会儿”结束争论。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很轻松地说道,“新闻总是在反转嘛,别管了,过一段时间再看。”我愣在原地。在网络上,这种面对社会事件时以全知全能视角站出来说“让子弹飞一会儿”的人很多,其潜台词是“现在就别管啦,会反转的,免得落得一场空”。
但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缺乏的时代,和子弹一起飞走的,还有我们短暂的注意力、正义与善良。“让子弹飞一会儿”在某种程度上是打着“理性”的旗号,对公众提出的非理性要求,别忘了,理性的对立面不是感性,而更多是麻木。如果所谓的“让子弹飞一会儿”是面对一些社会新闻,两手一甩的无作为;那么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对于同胞的苦难无共情之心,则是让这颗“子弹”击中了自己的心,杀死了善良。
换个角度,“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呼吁,多是出现在一些反转新闻之后的感叹。就比如不久前的“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在经过记者实地调查之后,真相与孙国友标榜的“公益植树”并不相同。一面之词里的谎言与大话也让很多媒体人呼吁,希望公众以后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当然不是第一次呼吁了。为什么这种呼吁不管用?为什么“反转新闻”依然不断发生?一方面是公众不愿意放弃善良,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让子弹飞一会儿”这种说法,把“枪口”对准了公众,认为是公众的情绪化,才让这些流言得以广泛传播,而忽视了对平台、媒体责任的反思。
依旧以“孙国友事件”为例,真正把水搅黄的,其实是不加审核的平台,是造谣的自媒体,是部分直接引用当事人视频、听取一面之词而缺乏交叉印证的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是主要过错方吗?他们错在哪里?错在善良还是错在对人性和媒体的信任?将责任全推给公众,则是本末倒置了。
这当然不是说,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发生毫无责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恐怕即使算法进一步优化,也很难禁止虚假事实、虚假信息的出现。这其实警示到,公众在面对仅仅是一面之词的争议性信息时,不应是两手一张的无作为,选择一味地“让子弹飞一会儿”,而是应该保持关注、热情与正义。在此基础上,寻炸其他信源核实这一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从个人层面珍惜自己的热情、正义与善良。
同时,平台、媒体也应该担负起这种责任,多元共治,从社会层面保护、珍惜好公众的热情、正义与善良,而不是事后一句“以后要等子弹飞一会儿”,别忘了一起飞走的,既有公众的善良,也有自己的公信力。说一句“让子弹飞一会儿”太容易,可因此失去公众的正义与热忱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