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们前仆后继,用五代人长达135年的漫长岁月,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中国百富榜中唯一一个“百年家族”。
据最新公布的《2023年胡润富豪榜》,该家族以1350亿元财富,位列中国富豪榜第16位、世界富豪榜第77位。
与一些富豪们张扬的个性不同,李氏家族的成员们非常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当地人喜欢吃蚝,把新鲜的蚝肉连同汁液一起煮,煮熟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晒干烘干做成蚝豉,非常受欢迎。
一次,李锦裳由于忙碌,煮蚝时忘了关火,忙完后揭开锅一看,蚝已被煮得稀烂,锅底沉积着厚厚一层棕褐色的浓稠汁液。
李锦裳创办“李锦记蚝油庄”,生意越做越大,就连广州、江门、澳门等地的客商也纷纷到这里来取货。
明明是一次烹饪上的失误,却造就了一个影响几亿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失败与成功的转换,便是如此得猝不及防。
其实,很多重要的发明和发现都源自生活中的“意外”,与李锦裳发明蚝油类似,日本的池田菊苗也是从蒸发后的海带汤中发现了味精。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时候换一种思路,会发现生活中随处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确幸。
就在李锦裳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之际,1902年,一场大火,将包括蚝油庄在内的大半条街道化为灰烬。
他重新挂起“李锦记”的招牌,继续以制售蚝油为业,靠着起早贪晚的劳作和货真价实的口碑,在澳门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1920年,李锦裳的三儿子李兆南接手管理家族业务,成为李锦记第二代掌门人。在李兆南的带领下,李锦记的事业版图开拓到了美国。
他将家业均等分给了三个儿子:老大李兆荣、老二李兆登、老三李兆南,希望三兄弟能够守望相助,共同将家族产业发扬光大。
这场家族内战僵持了半年之久,最终,李文达和父亲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用460万元巨款收购了全部股份,庞大的家业这才完整保留下来。
他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一步步将李锦记从传统作坊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公司。
李文达接管后,蚝油产量大幅提升,走进了千家万户,普通百姓也能买得到、吃得起,并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知名的华人品牌。
此时的李锦记正在全球快速扩张,李文达不久前刚刚投入大笔资金,购买了大片土地建造厂房;同时,为了打开北美市场,大量商品正以“赊销寄售”的方式发往北美,资金没有回笼。
这场“家族闹剧”折腾了足足两年,最后,李文达卖掉了部分厂房,并四处借款,凑够了8000万巨资,买下了弟弟手中的全部股份。
两次经历“亲人反目”,让李文达意识到,家族企业照此发展很难长远,于是,他定下了“家族宪法”。
这部“家族宪法”看起来冰冷、毫无亲情味,却为人性规定了准绳,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毁在自家人手里。
从1888年李锦裳创立“李锦记”开始算起,时至今日,李氏家族已走过了135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是全球富豪榜中的常客。
早在1998年,家族便捐资2000多万港元,在家乡广东江门兴建李文达中学,又先后捐出450万港元,用来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等。
2011年,又捐资7650万元,在江门、新会建造两座跨江大桥,为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思利及人,造福社会,共享成果——这是李氏家族百年经营的智慧,也是企业传承发展、基业长青的诀窍。
究其原因,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家族企业往往重人情而轻制度,过分重视人情世故,而忽视了制度的执行和管理。
再者,家族企业的管理层多由经验相似、想法趋同的管理者及亲信构成,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群体思维,进一步阻碍了可能的创新。
CEO可以外聘,聘请全球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做,而家族的精英们只需在董事会去影响、保持家族控股……
他们的管理模式,甚至还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课堂,为众多精英学子讲授华人企业富过三代、仍不断壮大的秘诀。
[4]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百年老字号“李锦记集团”掌门人李惠民做客“华商领袖 清华讲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