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考虑到当时的两岸关系,他认为自己身份特殊,如果冒然回大陆的话,很可能会给两岸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阻碍台湾的统一。
这时候开国大将吕正操成为了最佳人选,吕正操曾经在张学良身边做过副官,包括西安事变时他也在张学良的身边,因此当年张学良对他十分信任。
吕正操虽然离开张学良多年,但也对自己的这位老上司十分想念,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亲自带上礼物前往美国和张学良见了面。
张学良对回大陆很有顾虑,吕正操代表中央政府,对张学良表示热烈的欢迎,保证会为张学良安排好一切,让张学良可以放心地在大陆安度晚年。
张学良放下顾虑,开始安排回大陆事宜,可是等一切安排妥当,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的身体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赵四小姐狼斑疮发作,肺癌也更加严重,不得不赶紧住院,张学良一生多亏赵四小姐的照顾,怎么忍心对她置之不管,于是也留在她身边日夜陪伴。
这一耽误就耽误了多年,张学良回大陆的事情被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他后来身体不便,最终不了了之。
人们非常奇怪,张学良曾经染上不好的东西,年轻时私生活也多有放纵,后来又半生身陷囹圄,怎么就如此长寿呢?
其实刚刚被蒋介石囚禁的时候,张学良每天就深陷对死亡的恐惧之中,因为他知道蒋介石随时可能会置他于死地。
但是随着囚禁时间的延长,张学良的恐惧感也慢慢变得麻木继而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看淡生死的“不怕死”心态。
这种不怕死的心态让他在今后的岁月中放松了许多,不过这只是他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身边一直有赵四小姐的陪伴。
对于长期过着囚禁生活的张学良来说,他再也享受不了前呼后拥、觥筹交错的热闹生活,孤独感不可避免地会在心头泛滥。
但好在有赵四小姐一直在身边陪伴,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且陪他聊天、下棋、散步,给他的牢狱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赵四小姐在2000年去世之后,张学良在第二年就离开了人世,因为再也没有了如此亲近的人在身边陪伴。
后来杨虎城在狱中被杀害,其大儿子杨拯民一直想见一见父亲生前的亲密战友张学良,可是到死都未能如愿。
杨拯民死前把这一愿望交给了儿子杨翰去完成,1999年杨翰去夏威夷出差,此时张学良也定居在夏威夷。
可是杨翰在与张学良见面并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之后,张学良却并没有丝毫的激动和热情,反而在语气间表现得非常冷漠。
当时张学良主张,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后,就把蒋介石释放,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抗战的大局。
但是杨虎城主张,一直把蒋介石扣押在手里,这样既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安全,也能避免蒋介石出尔反尔。
两人因为此事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也是在争吵过后,张学良就独自陪蒋介石前往了南京,以此表示自己誓死为了国家的赤胆忠心。
此后张学良被囚禁,杨虎城也在兜兜转转后被囚禁和杀害,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关系也自然没有得到缓和。
而在洛杉矶这里,有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唯一的儿子张闾琳及其一家,张学良如果居住在此可以得到儿子的充分照顾。
之所以不去洛杉矶,是因为洛杉矶的张闾琳虽然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儿子,但他是从十岁起就被夫妇俩寄养在美国的朋友家中。
张学良作为近代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最饱受诟病的一件事就是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导致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
因此每次关东军无论挑衅有多过分,张学良都让部下忍耐,多次忍耐过后都没有发生战争,因此东北军的忍耐也就成为了常态。
而多次忍耐的结果就是,日本人认为中国军队软弱不敢开战,于是日军便得寸进尺,密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再加上他当时正在北京养病,身体状况不好,从部下打来的电话中只能得到有限的信息,这一切都导致他做出轻敌的误判。
而当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是日军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更没想到他的一个不抵抗命令,就造成了东北地区的快速沦陷。
对此他也十分后悔,因此在后来蒋介石执意让他进攻红军的时候,他才会因为迫切渴望抗日而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张学良去世时有6亿资产,这些资产如果留给子孙,对于子孙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作为发家致富的本钱。
但是张学良为什么并没有留给子孙,也没有捐赠给中国,而是捐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交给子女的话,很可能会在将来给子女带来麻烦,而如果交给大陆或者台湾,交给哪一方都可能会引起意外状况。
这所大学的对历史文献的保护工作较为擅长,并且中文图书馆馆长唐德刚是他的朋友,他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很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