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cháng)江(jiāng)天(tiān)堑(qiàn)这是个什么梗?
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663

  在六七十年代,他曾经遭到“靠边站”多年,也曾被邓、叶首长委以重任,在短短2年时间调任三大军区级单位担任政委,目的就是大力整顿。

  1975年4月,赋闲多年的王平接到军委电令,宣布到炮兵当政委。叶帅找他谈话:到炮兵授衔要摸准情况,大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按照军委意图和部署,把炮兵整顿好。

  炮兵机关问题复杂,原司令员吴克华、副政委欧阳毅、刘何等三百多人受到冲击。刘何的情况比较严重,中途去世。一些领导长期不敢与他的老伴接触,产生对立情绪。王平到任后,开始没日没夜地接到受访者提交的材料。对刘何的问题,主动做他老伴的思想工作,核查问题,最终为其平反。

  短短4个月时间,解决二百七十多人的问题,效率非常高,成绩非常大。他在炮兵工作还没有搞完,就接到新任命。离开前,机关许多人恋恋不舍。

  当他走后,炮兵又掀起一股风,矛头指向他。说他在不经党委讨论作出决定,是个人意见,把之前讲话,下发的文件作废。还发函让武汉军区进行批评,但军区拒绝了。到1977年,炮兵致函武汉军区,承认之前错误的行为,并道歉。

  在炮兵整顿的工作,展开非常顺利,主持国务院、军队工作的邓、叶首长,对王平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

  调他去武汉军区,叶帅让他稳定军队是关键,军区下辖3个野战军,两个省军区,以及几个独立师。如果军队稳定,其他情况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当时,有人已经把手伸向军区,某些省军区有些乱了。如果野战军被干扰,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王平牢记两位首长的指示。为了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原本可以兼任地方职务的他,全身心的精力放在军队工作上。

  按照他做事的一贯作风,先到军区摸情况,等情况摸清楚再进行处理。最后了解到一个情况,大家都很谨慎,怕办错事,怕说出话。当王平在会上讲话时,有人好像提醒他最后写个稿子读,这样不会被拽小辫子。

  面对大家明哲保身的思想,只有迈出去才能把工作给带动起来。传达并学习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坚决改组“软、懒、散”,调整“骄、奢、惰”等。经过一番整顿,部队组织纪律观念和战备观念得到加强。

  此后,解决干部的问题。在武汉军区有下放来的老干部,王平要求相关部门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没有平反的高级干部,作出最后公正的结论等。

  担任第一政委仅仅1个月,到10月,叶帅到武汉,听取了他和杨得志的工作汇报。叶帅告诉他,准备调任总后勤部工作,感到突然。

  1975年,在炮兵机关工作4个月,工作没有完成就调走了,到武汉军区局面刚刚打开,再被调走。个人认为继续留下来工作比较好,后勤工作也没有做过,不熟悉情况,恐怕难负重任。叶帅说,总后勤部政委考虑几个人选,比过来比过去,还是你比较合适。

  之所以调他到后勤部工作,因为总后是一个老大难单位,情况复杂。罗瑞卿说:冤假错案比军内哪个单位都多,不认真清查整顿就不行。

  当时总后勤部11名常委,有6人被审查,汤平、傅连暲、长和等人受冲击去世。总后勤部175名军职以上干部,有106人被排斥打击。此后的几年中,工作上遇到很大阻力。邓副主席批示:彻查之前的问题,不这样办,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总后勤部展开揭批查,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等。清查对象715人,处分120人。对过去突击提拔的干部的职务进行调整,上级对总后勤的工作给予很大肯定。

  在总后勤部的工作,能顺利展开,不仅是领导的支持,也是王平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在短时间内,把领导班子建好,确保干部们没有任何包袱。




上一篇:氏毁噪阁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丹江口水电站到底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