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目光盯在海湾和欧洲的航展名单上。5月南亚上空的一阵风声,却把选型表悄悄改了一行。不是定论,是疑问号变成感叹号。
5月上旬,印巴边境方向出现空中对抗的报道。持续时间不长,双方口径不一。印度没有公开确认损失数,巴基斯坦也没有给出完整录像。第三方雷达数据无法核验战损,舆论先走一步。
印度空军的主力包括36架“阵风”、大批苏-30MKI、少量米格-29UPG、幻影2000。远距弹方面有Meteor,公开射程150公里,近距弹有MICA。预警机方面,印度约5架级别,巴基斯坦约10架级别的混合机队,数据来自历年军售与坠毁公开报道汇总。
如果把5月的报道放入这条时间线,它更像一次压力测试。是否击落几架机,不是唯一看点。更关键是,外界重新审视J-10CE+PL-15E这组货架上的组合。因为它是现货,且已在邻国形成体系。
再看发动机。J-10系列早期多用AL-31FN,随后WS-10系列规模上机。公开照片显示,解放军现役J-16、部分J-10C已装备国产发动机,说明可靠性达到部队规模使用门槛。出口型具体配套未官方披露,不妄断。
国内空军的结构也在变。双发、隐身占比上升。J-20数量进入百架级,J-16持续增产。J-10依然大量在役,但任务重心在下沉,更多承担防空与日常值班。出口端,J-10CE因此成了“性价比+成熟链”的代表。
关于“伊朗改购”的传闻,海外媒体多次提及,但缺少官方签署文件与交付图像,归入未证实。全球军贸向来如此,传闻多,落地少。可以确认的是,J-10CE被更多项目列为候选,这在2024—2025年的公开讨论里增多了。
回到工业。工信部口径多次提到,中国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含义是广泛的中间品、材料、机加工能力,可以以较低成本稳定供货。这是把战机、导弹从“样机”拽到“批产”的关键。
地区平衡怎么变?规模上,印度空军的机队数量约为巴方的1。5:1。预警与防空体系,印度有S-400与地面雷达网,巴方有较密集的AEW&C。若未来冲突升温,远距弹对抗将更激烈,电磁压制会更前置,空战将更依赖体系。
对国内工业更现实的考题还在后面。发动机寿命曲线、AESA长期可靠性、导弹批次一致性、海外保障体系。这些指标每年都在被客户用飞行小时与故障率计量。宣传有用,数据更硬。
结尾不做情绪。看表格。谁能在24个月内交出一个含预警、导弹、训练和备件的完整包,谁就占先。南亚的天再热,冷的是参数与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