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鄂州文史专家首阅座谈会在鄂州市图书馆举行。座谈会由鄂州市档案史志学会召集,来自鄂州市内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梳理和研讨,利用好这些文献,为鄂州的文化建设服务。
《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主要收录湖北省图书馆珍藏的清代王家璧收集、批校的明、清两代鄂东王氏家族未刊的稿本和钞本。
这些手稿由颇有名望和影响力的族人撰、辑而成,种类近七十种。鄂东王氏家族数代科甲,文风相续,是颇有名望的文学世家,家族中进士、举人、贡生等影响力出众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
在如此背景之下,王氏家族留下了诸多文坛作品供后世研读。这批资料的数量多,整理难度大,一直未能系统的进行整理和出版,因此本书文献多为未面世之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稿本数量占九成,多为难得一见的古籍善本,内容丰富,提供了文学、风俗等多方面的史料,为学者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据清光绪九年(一八八三)《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尧卿公(后更名省三)原籍徽州祁门,元末因乱流居江西,於明初奉詔徙居黄州府黄冈县。五世祖王思旻官泰州同知,遍行德政,得葬赤膊龙山,子孙绵延不絶。后王家璧一支随其祖迁至武昌县(今鄂州市),遂寄籍於此。今所见王氏家族或称“黄州王氏”,或称“黄冈王氏”“赤膊龙王氏”。因黄冈、武昌二县皆处鄂东,故本书称其家族为“鄂东王氏”。
熊寿昌先生谈了自己对《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部分文稿阅后感想:以王家璧为主的王氏家族相关人士撰写的《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文稿。湖北省图书馆编辑的这42册文稿,对于鄂东地区(并不限于鄂东地区,例如,近与大冶、黄冈,远与安徽、江苏就有着紧密关系)清代晚期咸丰前后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是从宏观方面而言。从微观方面讲,这部文稿涉猎广泛,经我们初步翻阅,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风俗、宗教……等等)。
作为鄂州人的王家璧,与清廷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在文稿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如他与曾国藩、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书信往来;协助做好讨伐太平军的事。鄂州西山的古灵泉寺,当年被太平军毁坏,也是王家璧与当时驻军黄州的官文等人协商“拉来赞助”才完成修复工程的,这在今天的古灵泉寺里,还有原始的碑刻记载;积翠坊上的反映鄂州八景之一的 “西山积翠”亦为官文所书。还有王家璧参与观音阁的维修等等,皆有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家璧纂《武昌县志稿》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存有人物、学校、职官、选举、祥异、艺文等内容,实属珍贵。这次能出版发行,对鄂州的史志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氏族人的诗文是文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散文、札记、序、赋等等,内容更广,特别是大部分诗作,在诗末还有当时不乏名家友人的评语,对诗文研究的作用不可小觑。
最后要说的是,整部文稿的书法价值巨大。文稿的文字主要由楷、行书体构成。蝇头小楷,一丝不苟,特别是所抄经文,与赵(孟頫)体书法一脉相承;行书,率意而为又不失规范,与《兰亭》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阅后心情愉悦,不肯放手。
萧开发先生建议:用几个人,集中一段不长的时间,将42本《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全部检查一通,凡事与鄂州(古武昌)有关的散文、扎记、诗词、人物传、序、赋、碑刻等,仍按是编所列,用最快、最简便的拍照方式,将其辑录成册。每条记录卷、页、编目,作者等资料,以供研究用参考。这样,让大家能快捷地占有相关资料,利用好这些文献,为鄂州的文化建设服务。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从多角度畅谈了各自对《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的研究与看法,相关方面计划就此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