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3日是今年的“中国镇痛周”。疼痛影响着中老年身体健康,骨骼肌肉疼痛、头痛、颌面部疼痛以及各类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疼痛在中老年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我国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49.8%。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10月19日,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指导下,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公布了首个《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共有2697名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与,内容包含对常见疼痛的认知、管理行为和预防行为等,旨在进一步提升公众和重点人群对中老年常见疼痛及其危害的认知,促使中老年人正确认识疼痛,及早管理和预防。
《调研报告》显示,中老年人认为常见疼痛排名前四位的有:骨骼肌肉疼痛(颈椎、腰背、椎间盘等)(占比80.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占比53.1%)、头部/颌面部疼痛(占比48.4%)、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占比40%)。56.6%的中老年人普遍患有至少2种常见疼痛;疼痛发生后,48.4%的中老年人选择忍痛,且年龄越大,忍痛比例越高。
另外,拖延就医成为目前具有疼痛困扰的中老年人群常态。《调研报告》显示,53.1%的中老年拖延就医时间超过3天,67.5%的中老年需要辗转至少2个科室就医。拖得越久,确诊越难。95.4%的中老年人就诊后疼痛问题无法完全治愈,45.5%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受疼痛影响。被动疼痛不如主动管理和预防,但许多中老年人对常见疼痛的预防意识不足,疫苗犹豫现象较为普遍。
在《调研报告》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杜雪平教授解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器官功能逐步衰减,免疫力有所降低,加之多数老年人合并慢性病等基础疾病,罹患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显着增加,患感染性疾病后也会加重基础性疾病,导致疾病治疗更加复杂,疾病引发的疼痛更难治愈。因此,提前管理和预防疼痛非常重要。睡眠充足、规律运动、保持愉悦等可以预防相关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程灏教授呼吁:“公众应正确认知疼痛,重视疼痛,在出现疼痛时及时治疗,从而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