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入京逾93亿立方米北京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500万
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663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周年。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北调水超93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

  据了解,在93亿立方米“南水”中,有63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约占进京“南水”总量的七成,北京市主要自来水厂基本实现双水源供水。“南水”已成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大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

  此外,北京9年来累计向大宁调蓄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亦庄调节池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加强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北京市初步构建起“南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格局,地下水超采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综合实施“控、管、节、调、换、补”治理措施,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0.64米,增加储量54.5亿立方米。

  “南水”进京后,北京水务部门还利用引水工程连通水库,通过境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河道向水源地补水,实现了北京市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连互通,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着,很多河流、湖库成为鸟类迁徙的驿站和栖息的乐园,河湖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始终把节水、治污、保水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珍惜用好“南水”。未来,北京水务部门将加快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首都水资源保障格局,积极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支持成果,与水源地人民一道护水保水、共谋发展。(记者田晨旭)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上一篇:水有保质期吗?科学家发现数十亿年前的水脑子一热喝完就后悔了   下一篇: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