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展第22次增殖放流活动
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663

  为了维护长江口的生物多样性,6月5日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在放流现场,工作人员登上海洋渔业综合科考船“蓝海201”轮,前往放流水域。到达预定放流地点后,船上工作人员搭设放流滑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长吻鮠 、暗纹东方魨、翘嘴鲌等各品种鱼苗分批次被放流入长江口水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二十多年来,在长江口已经放流中华鲟等保护鱼类10万余尾、螯蟹20万只、虾类9吨、主要经济鱼类320万余尾、各类底栖动物320余吨,长江口生态进一步改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位于长江口南港和北槽河段,全长92.2公里 、底宽350至400米、深12.5米。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河口航道整治工程,2011年5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后,就进入常态化维护管理。

  如今,在长江口,工作人员利用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导堤和丁坝混凝土构件作为硬底物,通过人工补充成年牡蛎及底栖动物群落增殖等手段,已经构建了我国河口第一个人工牡蛎礁系统。

  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增殖放流活动,长江口导堤及附近水域底栖动物种类和生物量都有了显着提高,表明长江口的生态系统已明显得到修复和改善。航道工程中的南北导堤,已逐步建成一个长达147公里、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人工鱼礁”,成为经济水生动物和珍稀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栖息地。

  为了维护长江口的生物多样性,6月5日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在放流现场,工作人员登上海洋渔业综合科考船“蓝海201”轮,前往放流水域。到达预定放流地点后,船上工作人员搭设放流滑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长吻鮠、暗纹东方魨、翘嘴鲌等各品种鱼苗分批次被放流入长江口水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上一篇:为龙窝口战斗四十名烈士寻亲行动启动——李同志、年同志你们究竟家在何处?   下一篇:为龙窝口战斗四十名烈士寻亲行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