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看中东丨“天鲲号”:水击三千里踏浪遨游“一带一路”
时间:2023-10-15  浏览次数:663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两千多年前,中国商队经由西域,一路西行探索,经中亚、波斯直到欧洲。这条商贸之路逐渐演变成繁荣千年的丝绸之路,它折射着古代中国和沿途国家人民的智慧。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书写着一段段文明的交融与辉煌的传奇。如今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古丝路重现辉煌:“天鲲号”扬帆起航、埃及新地标再书“金字塔奇迹”、沙特新城逐梦未来、新能源助力沙漠国家能源转型。“一带一路”非凡十年,见证了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联互通,文明的华章将在此刻继续书写。阿联酋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源自中国古代神线年,一艘名为“天鲲号”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在中国投产。自诞生之日起,“天鲲号”即肩负着顶天立地的使命:践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大国重器”既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国轮国造”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建设、岛礁改造、河道疏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难得的是,“天鲲号”团队由一群青年人组成,行走天下,劈波斩浪。他们在地球遥远的一端,日夜奔忙在建设前线,于吞吐间展现着宏大的时代气象。

  今年8月,记者驱车前往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地面最高温度逼近50摄氏度。穿越市中心,当汽车开上胡达里亚特大桥,海水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城区,一边则是黄沙遍布的人工岛。岛上已是大型工地的模样,一路飞沙走石,直到一汪蔚蓝出现在眼前。换上小艇,再往外行船10分钟,“天鲲号”巍然伫立在洋面,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总台记者 魏然:搭乘着小艇,我们正从陆地驶向海洋。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刚才脚踏的这片土地,还不能算是陆地,而是在海面上通过人工凭空造出的一块岛屿。而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前方填海造陆的主角—— “天鲲号”。

  从“天鲲号”放眼望去,建造中的胡达里亚特岛,已初显雏形。而要从无到有,造起一座岛屿,绝非易事。在船员的带领下,我们得以在船头一窥“造岛功臣”之一的绞刀。铰刀呈螺旋状,长满铁齿,宛若一个“坚甲巨兽”。它可直达海底,捣碎最坚硬的砺石和珊瑚。每小时,铰刀挖起的沙石可达6000立方米,相当于在一块标准足球场挖出近1米的深坑。依靠海面上的管道,沙石最远可输送到15公里以外。

  2019年投产后,“天鲲号”就开始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项目施工。在感受阿联酋的极热之前,船员们还曾在海外远东的无人区驻守,体验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最长时间连续8个月没有下过船。在甲板上工作的人,即便穿着厚厚的连体衣,戴着头盔和护目镜,依然难以抵挡刀子一样的冰霜打在脸上。

  中国港湾阿布扎比项目部“天鲲号”党支部书记 霍宗杰:海况非常恶劣,大风天气占了施工的四分之三。当然遇到比较恶劣的海况和风况,补给就比较难了。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水管长时间也是被冻裂,经常性地导致没有淡水可饮用。野生动物像棕熊经常在我们工作的地方出没,当然也给我们换了一种心情,也是让我们身心比较愉悦。




上一篇:以尽可能精确地控制鱼鹰内部的量子比特   下一篇:住院15天必须出院?国家医保局最新回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