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这一分钟南京全城共祭遇难同胞
时间:2024-12-14  浏览次数:663

  10时整,庄严的国歌声奏响,公祭仪式开始。约8000名各界代表统一列队,胸前佩戴白花,肃穆而立。

  87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南京城迎来至暗时刻……

  90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的思绪飘回了那个严冬。1937年的浩劫中,年仅3岁的他不仅失去了父亲,他的腿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留下永久的伤疤。

  此时,喧嚣繁华的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车辆停驶;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行人驻足;全城十几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悼念……人们在同一时间为遇难同胞停下脚步、低首默哀。

  云南路上,市民孙晓嫒将车停稳,摁住车喇叭加入鸣笛队伍。“特殊的时刻,特别的祭奠。无论身在哪里,这段历史都在心底,永不忘!”她说。

  南京南站内,正在赶路的人们自觉停下脚步,低首默哀。候车旅客华文通过手机观看了当日的公祭仪式直播,又把直播链接转发在朋友圈配文说:“我在南京读了大学,作为受过这座城市哺育的人,自然也应扛着历史责任前进。”

  在中山码头丛葬地,市民、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自发来到这里,身着黑衣,献上菊花,寄托哀思。悼念的人群中,已故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流下了眼泪,“父亲不在了,我替他来这里悼念逝去的亲人,祭奠千千万万的遇难同胞。”

  自2018年起,南京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入条例,确保国家公祭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传递了一座城、一城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

  一分钟默哀后,街头的人流车流恢复,纪念馆里的仪式继续进行,“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8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和平的无限期许。

  首次参加公祭仪式的蒋秉錞是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孙,今年刚成为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说:“我会向每一个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讲述我所了解的幸存者故事,让历史真相像水波一样向外扩散。”

  作为领诵的中华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高语杉说,诵读《和平宣言》让她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牢记‘一二一三,古城沦丧’的悲痛历史,为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江苏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   下一篇:江苏外贸企业“苏货”上新不断刷新全球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