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温,有补气固表、利尿的功效,是一味补气的好药。李时珍称黄芪是“补药之长”,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誉。
现代营养学分析认为,黄芪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叶酸、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硒等营养物质。由于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黄芪还具有良好的防癌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做法:红枣去核,与黄芪一起用清水浸泡20~30分钟;再把黄芪红枣放锅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饮用。在煮的过程中最好不用电磁炉,选择用明火。
做法:把猪肚洗净,将黄芪洗净后装入猪肚内;锅中加水,猪肚和黄芪一并用大火煮开,调小火炖1~2个小时至熟,加食盐调味食用。
做法:将黄芪、百合分别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滤去渣,剩下药汁;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药汁,煮至大米烂熟,加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黄芪性温而药力强劲,如果经常单独使用它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可能会使身体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
因此,吃黄芪前可以先考虑比较平和的药材,如党参等,发现有效而无不良反应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
黄芪虽有滋补作用,但日常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痛等明显上火的情况,就不要喝黄芪水了,若是上火时饮用,就相当于雪上加霜,会加重上火。
睡觉前,不建议喝黄芪水。黄芪含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成分,会影响睡眠质量,并且还有利尿作用,导致夜尿次数增多。
科学研究表明,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轻用(15克以下)有升压作用,重用(30克以上)有降压作用。常用代茶饮剂量的黄芪就有升压作用,若是喝了反而会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