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美国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但双方在此前冲突中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战术打法依旧是外界讨论的热点。本期节目聚焦美军F-35战斗机险些被胡塞武装防空导弹击中一事,对话嘉宾为军事观察员张学峰。
主持人:美军将F-35称为战斗机队伍中“皇冠上的宝石”,但在近期针对胡塞武装的“莽骑兵”行动中,一架F-35战斗机却险些被胡塞武装的防空导弹击中。这一事件暴露出F-35的哪些问题?
第一,F-35的隐身性能并未达到宣传中的水平。之前美军一直宣称F-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仅相当于一个棒球,敌方雷达难以探测并稳定跟踪,但此次F-35确实被雷达锁定。
第二,F-35的电子战系统并不“可靠”。F-35具备较为完备的电子战系统,搭载的箔条弹和红外干扰弹等可以干扰敌方雷达,但在实战中,F-35可能无法确保电子战系统稳定发挥作用,所以选择了机动的方式来躲避对方的打击。
主持人:胡塞武装的整体武器装备水平与美军存在明显差距,而这次胡塞武装的防空导弹险些命中美军战斗机,这是否表明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有所升级?
目前外界对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具体型号信息掌握有限,包括美国的情报部门对此也几乎处于“情报空白”状态。
第一类是经过改装的空空导弹。比如胡塞武装将缴获的R-27、R-73空空导弹改装成地对空导弹,并配备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
第二类是雷达制导的大型防空导弹。比如“巴拉克-1”和“巴拉克-2”,即“闪电-1”和“闪电-2”。
第三类是防空巡飞弹。比如伊朗的358型防空巡飞弹,胡塞武装也有类似的型号,可对处于巡航状态的战斗机实施攻击。
主持人:胡塞武装本身没有成建制的空军,但却可以凭借防空导弹和战术战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军争夺制空权。那么在作战中,实力相对弱势的一方应该如何利用好防空系统,实现以防代攻?
外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地制空,很难制空,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但是,在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地面防空系统往往是相对弱势方的主要依靠。特别是通过近两年的武装冲突可以看出,防空系统一方面作为防御性力量,可以牵制对方航空兵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威慑性力量。例如,正是凭借较为先进的防空系统,前段时间以色列没敢对伊朗实施大规模越境打击,而是选择在伊朗境外使用防区外导弹进行攻击。
实际上,不仅是军事弱势方在发展防空系统,美国等军事强国同样十分重视。在现代战争中,防空系统的地位至关重要,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遏制对方的空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