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核爆骑兵”这个词突然被推上各大视频平台,说是“最悲壮的一次性兵种”,想必是以此来说明先辈们的悲壮。但是,只要是对我国核工业有所了解,就不会相信我们曾建立过“核爆骑兵”这个兵种,而英雄背后另有其人。
我就不重复视频中的内容了,直接说结果:先辈们什么都考虑了,但是的确没有考虑过设置所谓的“核爆骑兵”。
因此,在核爆中心,基本安排的都是一些设备和设施,以及一些家禽、牲畜等实验物资,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964年的第一次核实验,更是十分谨慎,罗布泊附近几百公里外都已经做好避险准备,更不会直接让我们的战士去冒这样的风险。
实际上我们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只是为了前往爆心进行取样,采集原子弹爆炸后的灰烬,并对灰烬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陈达院士就是前往蘑菇云里的一员,他们身着厚重的防化服,就为采集原子弹爆炸后的灰烬,并对灰烬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后来,他从核武器转向了核医学研究,为的就是造福网民。
李传森在原子弹爆炸5分钟后,驾驶飞机勇闯蘑菇云;王万喜在戈壁徒步巡逻八千里,3人合喝一支葡萄糖保命;吉元望在蘑菇云升起时,他开着第一辆卡车冲进爆炸现场取样……
第二,核试验后,为了取样,后来我们使用的“军鸽”。蘑菇云升起后,训鸽员通过无线电遥控放开鸽笼,军鸽迎着辐射,穿过蘑菇云。
比如,1977年的一次核试验采样任务,在距离核弹爆心50米、100米、200米、500米不等距离处,悄悄埋伏了50只军鸽,任务完成之后有5只在现场没有返回,而是穿越了蘑菇云,飞行了2750公里,直接回到了军鸽基地。
第三、我国上个世纪60-70年代,装备的电子设备普及度并不高,并且都做了相关防护,穿越核爆区并不会瘫痪。否则,后面采样队伍如何进入核爆中心呢?
而国外的核试验有多么的疯狂和灭绝人性,他们在城市附近就进行900多次核武器实验,无数国外居民遭受核辐射;在时尚岛上的实验更是灭绝人寰,将土着暴露在核辐射下。这些以后有机会我再慢慢讲述。
目前,网上流传的这些视频,其实由《核爆尘封》(1995年,国外电影,纪录片)、《欢呼我国三次核试验成功》(1966年,八一制片厂,纪录片)等等一起剪辑出来的。
视频中的核爆现场,来源于国外纪录片;骑兵等现场则来自我们的纪录片;但是所谓国外的纪录片完全是恶意扭曲事实,目的就是讽刺我们的做了灭绝人性的核试验,实际上倒是他们做了不少这样的实验。
《欢呼我国三次核试验成功》中这样介绍:“为了取得在原子条件下的作战经验,各个战术分队进入爆炸地区进行战术演习”,主要是摸索部队的作战行动特点(如步坦协同),包括在模拟爆炸环境下进行骑行训练和防化兵作业,距离爆心10公里,并未出现“骑兵向装甲骑兵冲锋、向核爆的中心冲锋”等相关内容。
而翻阅相关资料,我国突出的也是在极限情况下的“防御”和“隐藏”,让士兵去做无所谓的牺牲,恐怕只有国外人才经常这样做。
国外的《尘封核爆》结尾的剪辑画面,本来就是用恶意剪辑的方式,恶意中伤我国的核试验,再加上自媒体从外网搬运回来,加上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事实的解说,却成了误导人的爆款视频。
我们历史上进行过在核试验条件下的军事演习,但是参加演习的人员穿着了全身防护服,并且不是在核爆期间实施的。
我们的先辈们很勇敢,很血勇,但是这样拼接视频,恶意营销背后,我们必须明白,没那么简单!请大家明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