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战争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叛徒。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样也不例外。在志愿军为数不多的叛徒中,公认的性质最恶劣、最可恨,对志愿军伤害最大的,非谷中蛟莫属。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出自在朝鲜战场上因战功卓着而被彭老总誉为“万岁军”的志愿军王牌第三十八军。谷中蛟的投敌不仅令三十八军蒙羞,更是让这支战无不胜的雄狮劲旅折戟于白马山,数千名志愿军战士也因此血洒他乡。
在如此众多的志愿军中,他们绝大多数人作战勇敢顽强,为了胜利而奋不顾身,志愿军的各个兵种、各条战线余人因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被评为战斗英雄和模范,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更是不计其数,志愿军因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集体,在战场上才能够以弱胜强,痛歼顽敌。
谷中蛟出生于湖南,参加解放军的时间较晚,于1949年6月参加解放军,当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他入伍后被编入第38军。他为人聪明灵活,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颇得部队首长器重,还安排他进入南方中央军事政治训练学校,接受政治和文化培训。
在培训结束后,谷中蛟回到第38军后担任连队文化教员。解放军专职文化教员的设置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部队战士的文化知识水平,协助指导员对连队基层士兵进行文化教育。
1950年10月19日,谷中蛟跟随38军作为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秘密参战。文化教员为军中非战斗人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将其派上战场冲锋陷阵的,相对普通志愿军战士来说,文化教员的阵亡率远低于一线日,“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全线反击,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形势急剧恶化,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后撤,同时也为志愿军积蓄力量在东线军奉命在汉江以南地区实施坚守防御,迟滞和阻击“联合国军”绝对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38军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坚守阵地,同“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38军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立下显赫的战功,“万岁军”的威名也由此传播开来。第四次战役结束后,38军撤回后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在进行了人员补充和苏式武器装备换装后又满血复活,38军作为志愿军的一支绝对主力王牌重返一线战场,并在白马山地区奉命与42军进行换防。
据以往经验,志愿军首长是不会将文化教员轻易派上战场的,于是谷中蛟就积极主动报名参加战前演练,并且表现得非常卖力,他为的就是向身边的战友还有领导显示出自己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说不定下次提拔干部时他就有机会了。
就在突击队员们积极备战之时发生的一件事却成为了谷中蛟叛变投敌的直接导火索。谷中蛟发现友邻的342团已经换上了秋装的棉衣,而被选为突击队的三营却仍然迟迟没有配发,经过打听才知道,新军装其实已经到位,但是营领导决定打完这一仗再行配发,其实营领导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的天气还没有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再加上这一仗并不容易,必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伤亡,战后配发可以省出不少棉衣匀给物资短缺的兄弟部队。
“在战斗打响前的两三天,有一名军官到我三十团投诚。据他口供,中共第38军已经与42军换防,即将发起大的进攻……因此,我立即召开指挥官会议,研究投诚人员口供内容和此间情况,肯定了敌人即将发动进攻的事实,遂命令各部队要下发充足的补给品和饮用水,以保证坚持一周以上时间,加强占领白马高地左翼第三十团的防线,命令预备队第二十八团完成出动准备。”
白马阵地上南朝鲜军第9师的异常举动很快就上报给了江拥辉,他明白,这次战役的突然性已经彻底丧失了,敌人已经有准备,甚至可以说是严阵以待,再打就是强攻了。拿不定主意的江拥辉立刻将这一突发情况上报给了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王近山,而绰号王疯子的王近山想都没想回复道:“你拿那么一把牛刀杀只鸡干嘛还哆嗦?”江拥辉心想也是啊,毕竟此时志愿军在各方面都要优于南朝鲜军,即使是强攻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