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工业上楼”(一线调研)
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663

  不久前,我国首个全装配式“工业上楼”项目一期在深圳竣工投用,“像搭积木一样建厂房”“汽车搭电梯上下楼”等话题引起关注。所谓“工业上楼”,通常指多层厂房或“摩天工厂”,是面向新经济、新业态的新探索、新方式。在深圳,“工业上楼”实践始于2015年,2021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为何探索“工业上楼”,工业如何“上楼”,“工业上楼”后有怎样的发展空间?记者走进两座“摩天工厂”一探究竟。

  两座“摩天工厂”一东一西,建设时间相隔近10年,见证着深圳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在这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之城,第一批试点“工业上楼”项目已有72个,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创造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

  茅洲河与京港澳高速之间,全至科技创新园绿意葱茏。几栋5层小楼和一座23层大厦错落其间,还有设计感十足的雕塑和墙绘点缀。午休时间,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树荫下。

  这场景全然不似传统工业厂区,更像现代化的科技园区。深圳市华阳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去年初入驻,总经理肖向阳说:“园区环境优美,客户一进大门都说好。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企业更易获得认可。”

  这是全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以近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创造了约16.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015年开园以来,累计孵化科技企业数量300多家,被誉为“土地成本攀升下的深圳工业突围样本”。

  深圳坚持工业立市,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5万亿元、增加值超1.1万亿元,实现全国城市的“双第一”。与此同时,全市产业用地仅221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高达49%,实际可用的增量建设用地已近极限。

  全至科技创新园的前身为茅洲山工业园,曾是“制造大区”宝安众多老工业厂区中的一个。始于2012年的“工业上楼”改造,不仅让低矮老旧厂房改头换面,还提升产业空间和入驻企业数量3倍、产值30倍。

  23层的科创大厦高99.8米,提供工业空间15.5万平方米,是园区“工业上楼”的主体建筑。大厦标准层承重750公斤/平方米,可以满足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现阶段“工业上楼”主导产业的中试、制造等荷载需求。

  大厦提供生产制造空间,小楼用作创意办公、员工食宿,形成立体化布局。目前,园区入驻科技企业18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生产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传统工业园区的首层厂房租金较高,深圳条件好一些的,每平方米月租金要七八十元甚至100元。”肖向阳说,搬进园区前,公司租用了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一处厂房,“周围没什么产业链配套,企业门面形象也一般”。

  “全至的租金目前是每平方米40多元,高层承载、配套都满足我们的需求。”华阳智能在大厦租下了3个单元、5000多平方米,肖向阳坦言,用地成本是公司选择园区的重要原因。根据深圳市规划,“工业上楼”厂房平均月租金不超过35元/平方米,用以稳定中小微企业生产、研发预期。

  入驻园区,成本虽低,感受却不错:建筑面积大,满足生产线需求;道路四通八达,往来周边很便利;上下游供应链集中,原料厂商就在2公里范围内……

  正是午餐时间,明亮的食堂大厅里,已坐满用餐的员工。窗口陈列近30种自选菜品,价格从2元到8元不等,饱餐一顿只要花十几元。一名用餐的员工说:“茶饮吧、便利店、健身房、图书馆、篮球场……入驻园区就像住进一个小社区,能解决几乎所有生活需要。”

  这是一套生产空间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系统工程。“建筑的面积、层高、跨度、承重等,是企业入驻时必须要考量的问题。”肖向阳说。

  坪山大道旁,几座百米高的建筑远远看去,与一般写字楼没什么差异。再走近些,只见1—3层的层高均接近10米,一条宽阔的长坡道直通3层,楼内的柱子也显得格外敦实。

  这是深圳首座创新采用“全装配智能建造”施工方式的“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厂房高达90多米,项目总占地面积10.78万平方米,可以提供32.1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装配式‘摩天工厂’,就是像搭积木一样建大楼。”中建科技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技术管理部经理许夏明介绍,这种施工方式将大量的现场工作前置,预先在工厂车间生产好大量成品构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

  高耸的塔吊将梁柱、迭合板等构件吊运至在建楼层,施工人员再将“零部件”一块块拼接起来……许夏明介绍,已经完工的项目一期共3栋建筑,用到预制构件3万多块,钢柱、钢梁、阳台、飘窗、楼梯等,装配率超过70%。

  “企业都想要厂房空间更宽敞。”抬头指向头顶的钢结构横梁,许夏明说,通过钢框架和全装配式模数化设计,可做到楼板跨度12米,同时室内净高比传统抬高0.6米。

  为满足企业设备上楼和生产需求,横梁之上,一块块8.4米长的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整齐铺排,再浇筑一层迭合层予以加固,保证了大楼4层以上650公斤/平方米的荷载。大楼1—3层更有特别设计:层高分别达到8米、10米、8米,荷载高达2.5吨/平方米,提供了更多宝贵的首层空间。

  在这里,大型货运汽车可经一条平缓的长坡道,直接开进3楼室内;小型汽车则可以搭载承重5吨的汽车货梯直达顶层。同时,多台货梯和人梯联通上下,连廊坡道打通楼宇,园区已经建立起了畅通立体的人货通道。

  “以前,现场现浇结构施工需要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等约40人;现在,装配式建设只用安装工、混凝土工等15人,管理人员相应也会减少。”中建科技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物资管理负责人陈瑜峰简单算了一笔账:全装配式智能建造“摩天工厂”,可节省60%的工人数量、超45%的碳排放、约16%的施工费用,并缩短施工工期。

  建设端省到,最终会让企业“赚”到。南山红花岭智造产业园采用“环形坡道+高架道路”,在货运交通上实现“多首层”厂房;新东桥先进制造业产业园计划使用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电梯系统,提升货梯运营效率;中建八局深圳公司与罗湖区住建局推出“工业上楼”专项技术包,“堆迭式空中工厂”可实现30米以上跨度……如今,深圳各在建“工业上楼”项目百花齐放,“上楼”模式更优解正在探索中。

  乘着荷载3吨的货梯直达全至科创大厦18层,穿过宽阔的平台和走廊,来到华阳智能的厂房。5台重达1.2吨的光学贴标机完成调试,等待交货。据介绍,机器的部分模组和光学部件,就是楼内几家合作企业提供的。

  一名来自南京的客户临时提出项目样品验证需求,公司需要连夜组装所有仪器进行调试。原本的两家合作伙伴分别在广州和东莞,单是精密模组的出货送货,就有一套费时费力的流程。

  “那一晚,我们在楼里跑上跑下,去17楼找高精密度模组、到2楼拿视觉检测平台,很快凑齐了所有设备。”任务按时完成,公司收获了客户的肯定和信任。肖向阳说:“打个电话,设备就能搬上楼,太方便了!”

  据介绍,交付一套智慧工厂软硬件解决方案,少不了与配套厂商反复多次的沟通确认;由于项目的保密性,不便网上交流,也常需要与供应链厂家见面会谈。“园区产业链齐全,效率明显提升。以前要四五天才能有结果的事情,半天就能搞定。从方案沟通到项目落地,周期可以缩短一个月。”肖向阳说。

  “‘工业上楼’,园区的产业集聚特征明显。”宝安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至科技创新园里,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相关企业占比超60%,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度超85%。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则是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部启动区首发项目,将建设集研发办公、轻型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建起微信群,企业高管成为“网友”。“需要什么,就在群里打声招呼。”肖向阳就这么遇上了17楼的合作伙伴。最近,他又结识了“新朋友”,园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共建的科创服务平台——深圳市协同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研究院,在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等方面均可提供专业服务。

  备好茶点、设好座席,园区里的“企业联谊会”每每能吸引三五十名园区企业、意向入驻企业的负责人参与。“让大家互相认识、多些交流。”全至科技创新园总经理陈建鸿介绍,园区还会借机传达最新的行业动态、政策措施,并向企业提供补助申报、专利申请等定制化服务。

  在“摩天工厂”里,产业空间迈上“存量变增量”的台阶,城市更新、产业升级随之打通“天花板”。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梳理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明确提出“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推广‘工业上楼’”。

  去年11月,深圳进一步提出,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实施5年的进度,向社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工业上楼”厂房空间。作一比较,蛇口工业区占地10.85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再造两个蛇口!”

  全至科技创新园2号楼内,由普通混凝土工厂部分空间改造成的“至美术馆”艺术气息浓郁,黑色楼梯、白色墙面,结构线条交错分明,沉稳而不失时尚。

  馆内氛围静谧,窗外绿意悠悠,一场免费开放的现代美术展正在举行。行至此处,让人不由心生惬意,也颇感意外:“一个工业园区里,居然还有美术馆。”

  秉持长远发展目光,深圳提出,不仅要建设“摩天工厂”,还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综合体标杆。

  从发展经验看,总体建设用地稀缺是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破解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高企等难题,才能实现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从现实需求讲,制造业向产业链创新链高端攀升,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方式和空间载体形式,更高品质的配套环境和产业空间,才能有效留住优质制造业企业。

  “工业上楼”应运而生,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一上了之”,更是从规划、建设到使用、运营的“软硬兼施”:

  注重企业需求与建设供给的适配性,从生产环节、空间规划、物流运输等角度,设计灵活多样的功能空间,夯实了产业链高效联动的“地基”;突出“准公共产品”特征,跟进落实租金补贴、精准服务等扶持措施,拓宽了企业承租、园区运营合作共赢的“阶梯”;重视打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整合人才、科技、资本资源,推开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大门”;在建设使用中,逐步制定并完善相应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增加了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在“摩天工厂”里,有“拎机入驻”的生产企业、“楼上楼下”的产业链条、“量体裁衣”的园区服务,工业便有了“再上层楼”的想象空间。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着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10月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汽车轻量化大会在扬州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迭”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上一篇:因从男子裆裤拔毛女子6小时被强上7次事后颤着腿去警局报警   下一篇:让用户出手成片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