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5-02-27  浏览次数:663

  近年来,菲律宾在仁爱礁等问题上一再出尔反尔,挑起事端。并且倒打一耙,与西方媒体合谋在南海问题上抹黑中国形象。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菲律宾每一次的兴风作浪,背后都有美国推波助澜的身影。南海,为何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美国,制造这一系列冲突与问题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深入南海一线,在系列纪录片《世界变局与中国应对》下集《破浪前行》中,展现历史、地缘政治和媒体对当今世界权力博弈的影响,为您揭晓答案。

  这是在2024年6月12日,菲律宾非法“坐滩”军舰人员对中国海警喊话骚扰时,中国海警执法员对其的严正回复。类似的对峙场面在近年来的南海并不鲜见,甚至上演过更紧张的冲突情况。

  1999年,菲律宾故意搁置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在仁爱礁非法“坐滩”。菲方不仅15天到30天左右运补一次生活物资,甚至还会夹带建筑材料,企图加固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为“坐滩”进一步做好准备,并以此为借口非法占据仁爱礁。尽管菲历届政府都曾承诺将其移除,但这一承诺始终未能兑现。

  “从专业性的角度,我们也是按逐步升级的态度。我们先是对他进行喊话警告,或者喊话提醒。”作为紧张局势的亲历者,中国海警执法员廖政彪表示。“再不听劝阻,我们再进一步升级举措,避免突然的矛盾升级。”

  中国海警处理侵权挑衅的方式专业克制,但菲方变本加厉,一次又一次以不专业甚至不讲规则的行为制造危险情况。在一旁,早有一批西方媒体的“长枪短炮”对准了这里,随时准备着添油加醋炒作出一场黑白颠倒的“大戏”。

  “你可以看到菲海警船的甲板面站有大量的媒体人员,他就是故意带媒体人员来拍到比如说,中国海警拦截他们的画面。这就想宣传说我们以大欺小。”廖政彪给起底工作室展示了2023年9月20日中方在应对菲方运补时的一线取证照片,并说道。“事实上他是违规拦截,危险驾驶,甚至他采取一些冲撞措施,反而说我们在冲撞他。”

  起底工作室分析了2024年上半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布的85万余篇智库文章、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贴文,发现超过70%的智库文章、新闻报道和近90%的社交媒体内容都对中国持负面态度西方媒体并非在进行报道,而是与菲律宾合谋,助推片面的叙事。我们继续追根溯源,有三个项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美国的“南海战略计划”(A Campaign Plan for the South China Sea)、“妙手计划”(Project Myoushu),以及菲律宾主导的“进攻性透明战略”(Th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西方媒体对于南海问题的偏颇报道,不是简单的新闻失范,而是源自于美国不再中立的南海政策。正如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指出的,南海问题的话语权争夺已经非常严峻。

  曾有很多菲律宾网友给中国媒体留言,声称就黄岩岛来讲,那个地方是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菲律宾还利用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来强化其主权主张,认为自己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支持。起底工作室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

  吴士存称,菲律宾的单方面主张首先违背了国际法的“陆地统治海洋”基本原则,甲的陆地岛礁并不会因为在乙的专属经济区里面就成为乙的领土,这是本末倒置的。其次,菲律宾声称的“离谁近就是谁的”的临近原则也很荒唐,不然夏威夷和关岛凭什么是美国的领土呢?

  至于菲律宾经常提及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是不合法的,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对菲律宾提起的所谓“仲裁”也并没有管辖权。

  “《海洋法公约》管不到领土争议和划界主张。”吴士存表示。“关于划界主张,中国在2006年(就声明)我们根据《海洋法公约》第298条,涉及到专属经济区划界、历史性权利、军事行动、专属性执法这一类的争议,中国不接受管辖。”

  从1992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册》,到1936年民国时期的地理教科书,再到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的世界地图吴院长向起底工作室展示了多份地图,每一份都记录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归属中国,每一份史料都证明了中国对于南海的主权。

  对于南海的争议冲突,在美国干预之前,中菲其实早已达成共识和相互理解,妥善安排了相关问题。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翁诗杰指出,背后怂恿菲律宾的正是美国,这是他们的一贯做法。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表示:“菲律宾面对的危险在于,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利用美国;但到头来他们可能会发现,不是美国人在参与你的棋盘游戏,而是你已经成为了棋盘上的棋子,被美国操控。”

  和上一集《逆流而上》起底的“产能过剩”叙事一样,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上的争议只是美国所下“大棋”中的一环。

  “我认为美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正如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说。“我认为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害怕中国的影响力在东亚进一步发展。美国认为中国主导南海,并且还要主导南海周边与东海,而这让美国十分紧张。”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格雷厄姆埃里森将中美比作“修昔底德式”对手,只要中国仍然不断发展,而且只要美国仍然决心保持其主导地位,两国之间就仍然会保持竞争关系,这源于两国对自身定位的不同理解。

  面对持续升温、甚至有可能引发热战的南海局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学者包道格表示,希望人们意识到,南海并不值得两个大国为此陷入战争。

  美国前外交官、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董云裳说,目前美国政界的共识就是反华,但是她并不希望这种情绪扩散到中美民众之间。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曾与一群来自哈佛大学的交换生展开了课堂讨论,询问他们是否像美国政界一样,对中国抱有同样的担忧。

  有学生说,美国人普遍对中国持批判态度,但亲身来到中国后,她才发现这里的真实生活和网上内容以及新闻报道完全不同。也有同学表示,至少从年轻人的角度看,中美的对抗氛围并不像美国媒体或是中国媒体所说的那样严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在意这些问题。

  吴心伯教授指出,中国的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电子商务等方面远远超过美国,这经常给前来中国的美国年轻人很大震撼。这与他们之前所了解的中国完全不同,而这些经历会重塑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

  中国人很多,但是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治安良好,非常现代化,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很多外国游客给中国点了赞。

  还有2025年初,中国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打破刻板印象的机会。大批“TikTok难民”涌入中国小红书平台,与中国网友们一起互交“猫税”,交流英文,学习做中国菜国外的网友在小红书上经历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一幕幕其乐融融的温馨友好画面,突然点醒了大家,这不正是世界应有的样子吗?

  “在我2024年的中国之行中,我看到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他们小时候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辈,当然更是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英国导演柯文思表示。虽然他的影片有时也会被西方指责为宣传工具,但他坚决反对西方对于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所保持的敌对态度。

  “这种想法既愚蠢又固执。”柯文思说。“中国的未来将由自己定义,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点,也必须接受这一点。”

  在当前充斥着中美对抗叙事的世界里,还有许多故事在提醒着我们,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终将抵达一个这样的未来,竞争不息,却依旧可以拥抱合作。




上一篇:姆(mǔ)付(fù)断(duàn)弓(ɡōnɡ)是真实还是虚假消息?   下一篇:关于石沉大海(shí chén dà hǎi)看看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