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全球化进程起源于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在传统认知中,中国被认为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但事实是,从明朝开始,中国就是全球化进程最主要的参与者,当时的中国就是全球大宗远洋贸易最大的供应商,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大量供应丝绸、茶叶、瓷器以换取白银,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从新大陆获取的白银基本上都通过远洋贸易流入了中国。
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几乎达到了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以至于让中国这么一个贫银国居然靠着远洋贸易流入的白银建立了一套银本位的财政制度,初步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使得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能施行以白银为财政核算基础的“一条鞭法”。
所以,中国不是什么“全球化的后起之秀”,而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中断了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度参与;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并迅速在其中占据较大份额,还深刻塑造了这一进程。
可以说,目前的这一结果并非新人入场,而是中国回到了本就属于自己的位置,是历史进程回到了正轨,是正常的世界经济秩序所应有的模样。也可以说,不是中国参与了全球化进程,而是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而外国游客“city不city”式的诧异,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
此次引发“city不city”热议的直接原因是加大了对外开放,对更多国家开放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这也直接证明,改革开放,一抓就灵。
另一方面,“city不city”这一满含正面意义又接地气的“舶来品”表达,与中国的对外形象相挂钩,这一联动还揭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外部形象,很多时候取决于这个国家自身所具备的特质无意间的自然流露;最有效的宣传手段,往往是功夫在诗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非刻意却不得要领的硬推广。
日本也经常搞官方宣发推广,但效果非常糟糕,外务省的官方宣传经常成为被外界取笑的对象。比如前首相安倍晋三请普京看日式传统摔跤,就把已是柔道黑带的普京看得一头雾水,不过碍于礼貌只能跟着他人一起鼓掌。
但若不局限于东亚之间、放眼全世界,日本的对外形象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正面的;而这种较为正面的对外形象,是日本发达的文化产业和质量较高的旅游服务业产生了外溢。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日本本国国民才是最大的消费者,这些行业是服务本国居民之余,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服务于海外消费者,再凭借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让海外消费者对日本产品、日本社会乃至日本国家产生良好的印象。
造出“city不city”这个梗的外国博主“保保熊”也一样,他“逛吃”的地方并非友谊商店式的专职对外接待场所,而是国内居民日常消费和生活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些常在镜头外的地方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
换言之,要想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以扩大和推动对外交流,与其花时间精力去事倍功半地推广宣传,不如苦练内功,做好自己,把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真正做出质量和水平,提高用户体验。同时,大力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国民的休息时间,让国民有时间、有财力去消费这些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也让行业能够获得资金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实行消费需求牵引的供给侧改革,形成良性循环。等到真正形成健康强壮的行业生态后,不愁客不来。
一切行业做到尽头,终究还是要做产品。我们要做的,是给桃李浇水施肥、细心呵护,随后静待下自成蹊的时刻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