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连当初最挑剔的批评者,都觉得自己要点个赞。而更多人则从中嗅出了巨大转折的味道,这个转折:
此前2月17日号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最高层对在座民营企业家强调:”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随后不到两天,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外卖平台企业先后表态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落实平台骑手的劳动保障。
又过了两天,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要积极研究完善降低门槛,给予参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将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
用工平台与官方遥相呼应,这里面还有个故事——说京东上午官宣,美团下午官宣,但其实美团早已经准备了很久,所以有评论说美团是被京东“抢跑”了。
是否“抢跑”只是细节,风物长宜放眼量。当然也有媒体说京东目前还没有全职骑手而是正在招募,行业预估,京东未来招募后全职骑手差不多1-2万人。所以这三家企业中,最值得关注的,肯定是覆盖了上百万人的美团。
如我开头所说,这次的给骑手上社保,其意义和影响之大,早就超出了外卖这个行业,它代表的,是某个基本范式的改变。
之前的2022年,在人社部指导下,美团率先在北京、上海、江苏等7省市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先是开创了“按单缴费”的创新模式——骑手每接到一笔订单,平台自动为骑手缴纳一单职业伤害保障费。
不要小看这个模式,它不仅大幅减轻了骑手的负担,很实际也很便利。比如,截至2024年3月,仅江苏一省就覆盖178万新就业群体,其中美团骑手占据相当比例。整体的保障订单数达到44.52亿,保费达2.67亿元。
从全国范围看,美团已出资14亿为7个试点省市的全量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费,未来将进一步覆盖所有省市所有骑手。
据统计,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其中35%从事多平台工作,这种按工作量来缴纳社保的制度创新模式,其实际意义远超企业层面:它突破了传统用工模式下“非此即彼”的劳动关系认定困局。
在人社部“三分法”框架下,骑手与平台往往被界定为“不完全劳动关系”,这使得常规社保体系难以适用,而美团的主动破局,实际上是在政策空白区搭建过渡性制度桥梁。
这个领域,美团用了近三年时间,在人社部门的统一指导和部署下,探索出一条“无先例可循”的社保改革路径。这不仅关乎百万骑手的切身利益,更难的,是中国两亿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体系从“空白”到“破局”的深层变革。
美团在外卖骑手社保上的“先行先试”,也契合了这种改革的先进经验——先从骑手需求比较迫切的职业伤害保险切入,再逐渐过渡到养老保险等关键险种;先依照指导在试点省市探索并总结经验,再到今年4月份开始逐渐全国推广铺开。
再往大了看,给骑手上社保这事,也是两亿灵活就业群体保障的一个“试点”。骑手的模式跑通了,接下来其他行业也是水到渠成。
比如,2月22日下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李忠就明确表示,目前一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工作方式灵活、收入不稳定等原因,难以直接参加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漏网”“脱网”“断网”问题比较突出,参不起、不愿参、不便捷并存,成为权益保障的重点。
“需要积极研究完善降低门槛,给予参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从试点两年的逐步探索,到主管单位的明确表态,这项改革其实酝酿已久。在外界看来,美团或许在公告上“慢”,但其实落在具体动作上是“快”。
比如,这些骑手通常同时在多个平台接单,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745万活跃骑手中,全年接单260天以上的全职骑手大概81.95万人,加上日均接单量达标的兼职骑手,覆盖规模超百万。
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兼职骑手”的纳入:这类群体常跨平台接单、工作时间碎片化,收入分散化,劳动关系难以认定而长期处于保障真空。
对于这一点,美团参与的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即上文提到的“按单缴纳”,骑手接一单,平台交一单保费;骑手换平台工作,则由新的平台为其缴纳,保障不因服务平台的变更而缺失。
更大的意义是,如果这项方案能进一步推及到其他社保类型,会更合理。如果骑手的医疗、养老等保险的缴纳方式,也可参照“按单缴纳”,以动态追踪接单数据替代固定工时统计。
虽然美团在公告只是表示已在着手搭建骑手社保相关的信息系统,尚未透露更多细节。那么仅从兼顾“全职骑手和稳定兼职骑手”的这个范围来看,后者大概率会将在多平台跑单的众包骑手也纳入在内。
这个包容性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当某位骑手同时在美团、饿了么等多个平台兼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仍可以将其纳入保障范围,打破了平台间的“责任壁垒”。
数据显示,22%外卖员在其他外卖平台从事配送工作。美团的这项方案,可能会直接惠及数十万“斜杠骑手”。
调研显示,骑手对社保的态度呈现显着代际差异:90后等年轻骑手更关注即时收入,认为缴纳社保会减少可支配资金。在上海的讨论会上,就有骑手直言:“700元社保费相当于送100单的收入。”对他们而言:眼前的生活压力远比未来保障更迫切。
现行社保制度与灵活就业特征存在结构性错配:养老保险需连续缴纳15年,而骑手平均从业周期仅18个月;医保异地结算仍有障碍,跨省流动导致保障效能打折。当制度适配性不足时,个体的“理性选择”自然趋向规避缴费。
这也不能怪劳动者。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目前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无法满足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实际需求的。
并且,城乡社保之间的连接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骑手群体中农村户籍占比超过一半,许多人已在户籍地参与“新农合”(已和城镇居民医保一起整合成了城乡居民医保,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叫它“新农合”),若强制重复参保或者要停掉当地的新农合,恐怕也将加重个体负担。说实话,这要尊重骑手的主体意愿。
而美团等企业此前的探索价值在于——通过平台介入,降低参保门槛,重塑激励机制,增加骑手的认知。
比如美团的职业伤害险试点就已颇见成效:一位美团骑手通过骑手保险,只需要6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从提交待遇给付申请到医疗费用结算的全过程,报销医疗费。 这种即时可见的保障效果,有助于逐步培育参保意识。正如学者张成刚指出:“社保需求需要被激发和引导。”
客观说,这并不是平台企业愿意就能行的,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制度配套,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社会实验。
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地去看待美团等外卖企业推出的“给骑手缴社保”这个措施,这其实是数字经济时代一次深度的社会化重构。
美团等企业的此次突破,实质上是将数百万骑手(含兼职)重新纳入制度化保障框架,倒逼各行各业承认:“灵活”≠“无责”。
这为网约车、同城货运、家政等依赖零工经济的行业树立标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有的公司已在研讨“社保分账系统”,有的平台也推出“配送员公积金计划”,各行各业正从“比谁成本更低”转向更合规。进一步,一些商业模式,也要变了。
骑手过去“多劳多得”的收入完全依赖订单提成,缺乏抗风险能力。美团如果能将社保和订单绑定,那么每笔收入将隐含“即时工资+长期保障”的双重价值。
有人测算过,如果按照既有的城镇职工参保方案来看,参保骑手月均收入可能下降约5%(因个人缴费),但养老账户月均积累增加500-800元,医疗报销覆盖比例提升至70%。
更何况,未来实行落地的骑手社保方案,大概率是会对缴费险种、缴费基数、缴费方式进行更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以提升骑手的参保意愿,切实实现“应保尽保”。
将劳动者保障从“成本外部化”转为“责任内部化”,增加劳动者的未来保障,这正是国家所倡导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之前平台经济一度因“算法”遭遇道德性质疑,而美团多次推动算法公开化、透明化改革,并通过算法技术为骑手打造专用社保系统,这些都标志着算法正从“效率至上”转向“效率-公平均衡”。这种转变有助于重建公众对平台和技术的信任,也为未来AI等新兴技术的社会化应用积累伦理经验。另外,美团开发的这些针对灵活用工的数字系统,本质也是行业公共品。
现行社保体系难以适应零工经济“高流动、低稳定”特征,如果美团等用工平台能够在相关部门指导下,针对骑手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创新探索,比如基础包强制覆盖、升级包自主选择等方式,也会推动灵活用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未来不久,我们或许能见到“零工社保账户”体系,允许按日缴费、多平台累计。进一步兜底全中国2亿灵活用工人员。
工业革命以来,劳动保障制度始终围绕“工厂时钟”展开,而美团试验的本质,是在“算法时钟”下重新定义劳动者保障。其价值不在于完美解决问题,而在于证明三点:
这种重构不仅关乎分配正义,更在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当劳动者的未来被托底,平台的未来才真正可期。